发布时间:2025-10-15 17:58:11    次浏览
初夏傍晚,深圳的天空还泛着光亮。福民地铁站外,霓虹初上,流溢在热闹的人群中。而街角一旁,原木装修的咖啡馆在橘黄暖光的映衬下,有着出人意外的恬静。店内人不多,爵士乐的节奏摇晃不定,这种蕴蓄着反抗意味的音乐与美国式自由主义一样,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陈纯如今正在准备中山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此时,他和朋友们正坐在店内一隅,立地屏风隔离出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圆框眼镜,微微发福的身材撑起休闲西服外套,身上散发着一种严谨而学术的味道,而这种气质一直延续到之后的采访当中。“不婚主义者不一定不结婚。”陈纯习惯性地用手摸着下巴。在他看来,不婚主义的含义可分为两个层面:在个人层面,“不婚”是一种可欲生活方式,但不必贯彻一生,某些条件下可被改变;在公共层面上,不婚主义者强调公众对个人选择的尊重。“通过肯定‘不婚’这一生活方式的价值,营造一种社会氛围,使不婚主义者不太边缘化。”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个层面的人,都可以称自己为“不婚主义者”。 - 采访现场 -而如今,社会流速加快,网络技术和社交应用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视野得以异常地扩大,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爱情,更加不稳定。“我们面对的诱惑将会增多。”“我看见过很多人婚后出轨,男的女的都有,女生尤其。”有的人在婚后遇到诱惑并瞒着对方出轨,有的人难以对同一个人保持长期的情感和亲密关系,想真诚面对自己,从而选择不婚。“你不断遇到吸引你的对象,或是很难跟一个人长久地相恋。此时你选择不婚,对自己与他人都比较真诚。”陈纯的不婚主义倾向萌芽于高中时期,在博士期间确立下来。在这期间,他曾与多个女孩保持过亲密关系。被问及具体多少个,陈纯说,不数了。但是每一段关系的时间都非常短暂,甚至只有一个星期。“正式交往前我都会表明我是不婚主义者。当然有的人觉得无所谓,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也有人会抱着“拯救”他的想法而在一起,知道后他会决然分手。自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伊始,从文学艺术到哲学科学,人的理性和自由被推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思潮与现象兴起与交织,同时冲击了传统婚姻制度,并极大地推动了不婚主义的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更能理性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议价能力逐步提高,婚姻的经济功能被逐渐弱化,使人有能力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席卷全球的自由主义,影响最甚。许多不婚主义者在心理情感上更倾向于:我有足够信心一个人解决问题,而非与另一个人在长期实践中适应、磨合。正如美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提过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 - 《生活大爆炸》剧照 -“将不婚主义具象化,则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原子。单独的原子是十分自由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承载得起自由。”同为不婚主义者的苏瑾作如此比喻。从化学的角度看,单独原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分享电子形成化学键,进而达到稳态。但以H、O为例,单独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自由结合形成的氢氧自由基不稳定且无法单独存在。它需要与另外一个氢原子进行碰撞,才能形成稳定的水分子。正如婚姻带来两个个体的碰撞不一定能达成稳态,反而会产生负作用。于是有的原子选择避免碰撞,以求自我的稳定。女权主义与不婚主义也有着相互交织促进的关系。传统观念中,许多女性选择婚姻是为了在经济上依附伴侣,但随着女权主义兴起,这一种状况正被逐渐打破。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看到婚姻对女性的压迫之后,结婚的意愿会偏低。陈纯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对婚姻制度的反感。他认为,中国的婚姻法对女性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包括经济权益等方面。某些地区存在严重的家暴现象,当地警察、妇联、居委会等都无法干预。这不禁让人想起“自梳女”这一古代中国女性文化——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法的影响,不少女性不甘受虐,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这或许是当代女性不婚主义者的雏形。除了在婚姻家庭关系里,陈纯接着补充道,职场中对待女性也存在着不平等。很多职业女性难以兼顾工作与家庭。在就业中,未婚女性常常受到不平带的对待,更何况已婚。陈纯在《我为什么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一文讲到一件他看到的事:有不婚女性去求职被问到,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她回答说,自己并不想结婚,但HR坚决不信,依然把她子虚乌有的产假纳入考虑,并最终拒绝了她。对于女性不婚者而言,“这是一种双重歧视和双重侮辱。”这种从家庭职业到观点上的压迫,都促进了女性不婚主义的产生。 - SK-Ⅱ广告短片截图 -从古时由家族利益缔结的婚姻,到自由恋爱观念的诞生,婚姻一直以“生命必需品”的形式存在。一方面,婚姻制度维系社会稳定,并承担部分抚养、教育后代的职能;另一方面,婚姻能给人带来心理层面的慰藉,即安全感。选择不婚,这种通过远离制度中心而获得的具有乌托邦气质的自由,却又将自我置于舆论中心。代价随之出现:父母的反对、社会的压力,甚至需要面对经济上的问题。2013年,一个关于“不常回家看望老人是否属于违法”的采访视频引起大量关注。视频里,一位大爷对着镜头咆哮:“不回家看我们违什么法?30岁了不结婚才违法!该判刑!”提起不婚,就会有人将其贴上“不孝”、“不正常”等标签。面对种种排斥,部分不婚主义者最终只能依附婚姻制度,借此摆脱“公意”传达的“善”以及舆论引发的的枪林弹雨。然而,我们对父母的责任需尽到什么程度?陈纯对此定义了一个度:“为了父母去结婚生子,这不在我所考虑的对父母尽孝的义务之内。我们需要区别对待父母的要求,不必为了满足他们而强迫自己做不适合的事情。例如一个不适合生育、抚养孩子的人,父母强迫他生育后代,这是不合理且自私的。”苏瑾则是与父母做好了沟通:“父母渐渐接受了我的观念。而我的选择不会给父母家庭带来什么伤害,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 电影 《东京漂移》剧照 -已过而立之年的陈纯即将博士毕业,教学、看书、写稿,不婚主义这一选择似乎没给他生活带来多大困扰。结婚与否本是纯粹的个人选择,不应被干涉太多,可在中国这一大环境与观念下,社会舆论却给他们带来许多压力,“逃避婚姻”、“逃避责任”等批评层见叠出。正如在陈纯文章中所说,“在中国,单身歧视不仅来自职场、学校和国家政策,而且更多的来自社会观念。”在他看来,在无法自由选择不婚的社会里,选择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并在公共领域发声,实际上是对观念、制度的抗议。他所希望的,是社会应当给不婚主义者留有自由的空间。结束语如今社会充满着多元的价值与选择,自由或责任,独身或婚姻,屈服或将就。在这个后现代主义下的被解构的社会,再也没有一种价值能毫无疑问地被确立。然而各种价值的交互与冲突的呈现,仍然是有必要的。它为我们思考自身提供新的视角,在此之下的选择,才更独立与真实。我们是否都将走向相亲?它这个问题牵扯众多。它或许离我们青年很远,但如果能为你我未来的指向提供一个思考的契机,我们的心愿就达到了。- END -“我们最终都将走向相亲吗”往期回顾: 视野 | 青年与相亲:理想与将就 视野 | 外教Luke: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婚姻 派刊预告:深青52期杂志正急吼吼地向你赶来 卷首 | 生活何去专题 |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表情包言论 | 贩卖言论人物 | 钟二毛:理想与现实的交错文化 | 人间有味是清欢视野 | 我们都最终走向相亲吗?新闻中心 | 深大已经不再只是深圳人的大学到时候别忘了去领一本哦!责任编辑 | 覃旭、薛嘉怡微信编辑 | 郑思侨